國內首個車內空氣質量標準——《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自去年3月1日執行以來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內有關車內異味的投訴量卻與日俱增。本以為該《指南》的出現填補了我國車內空氣質量標準的空白,使得車內空氣檢測有標準可依,但終究因為《指南》只是推薦性國家標準,不具有法律效應,因此實施一年來收效甚微。
日前有消息稱,環保部門計劃對2012年3月起實施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進行修訂,使其成為一種強制行標準。有人擔心,即便是強制性標準出臺,相關車企是否能按照標準執行,出現了問題又有誰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都值得深究。
在很多人眼中,中國是一個汽車大國,但在汽車質量方面或許國內汽車行業只能算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嬰兒。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一直缺乏一套明確的車內空氣質量標準,直到2012年3月《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的出臺。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消費者對汽車空氣質量的擔憂,但該標準只是推薦性國家標準,而非強制實施,尚不足以填補我國汽車空氣質量監管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空白。因此實施一年多時間以來,對車內空氣質量的改進非常有限。央視曝光的德系三大豪華品牌阻尼材料污染車內空氣事件就是很好的佐證。
由于《指南》只是推薦性國家標準,汽車企業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更何況,要想提高車內的空氣質量,務必進行技術升級改造,這樣必然增加成本。但企業即使增加成本,提高了車內的空氣質量,也不會得到什么補貼政策,增加的成本反而會降低了產品的競爭力和利潤。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主動提高車內空氣質量缺乏動力。
而對于消費者來說,由于《指南》是推薦性國家標準,而非強制實施,不能作為維權索賠的依據?!吨改稀纷鳛橥扑]性標準,僅僅就是讓車主在購車時,如果對空氣的質量有異議,可以提出檢測,如果檢測不達標,車主可以不購買該車。但車主在購買之后卻不能按該標準提出賠償。
因此,在各方呼吁下,目前環保部門正準備對《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進行修訂,預計2015年前后將出臺乘用車內空氣質量的強制標準。
可以預期,一旦《指南》上升為行業強制性標準,將有助于改善車內空氣質量狀況,但這種改進能有多大,目前來看并不樂觀。
就國內空氣質量檢測現狀而言,因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與鑒定標準,多數車內空氣質量檢測只能依據室內空氣質量檢測標準,并且大多是針對汽車裝潢后的車內空氣質量進行檢測,極少對“裸車”檢測。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檢測報告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能單純作為消費者購車的參考。
在我國,車企并不認可第三方檢測機構提供的證明,國家權威檢測機構又通常不接受個人送檢。這讓眾多的受害者無路可走,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因此,只有對改善車內空氣污染動真格,《指南》的執行改善才能走上法治的軌道,有利于提高汽車行業進入一個全新用車環境。將促使汽車廠家對乘用車的用料,向法定的標準去升級改造,也將使消費者真正對車內空氣污染有知情權,有了更多的健康和環保意識,用車環境也將有更多的保障。